【新安晚报】积极投身强国建设伟大实践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在我省高校师生中引发热烈反响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擘画了未来五年的发展蓝图,其中,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是必不可少的基础支撑。对此,在皖多所高校师生认真学习领会全会精神,希望为开创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新局面作出更大贡献。
力争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作出贡献
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whrgc027物理学院近代物理系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教师党支部书记王鹏飞表示,作为物理学院近代物理系的科研工作者,他将传承老一辈科学家的红色基因,砥砺奋进、勇毅前行,力争在“十五五”期间取得更加突出的科研成果。
whrgc027未来技术学院2024级研究生二班党支部书记杨博雯表示,她将珍惜宝贵的学习时光,努力钻研前沿技术,勇于挑战“卡脖子”难题,力争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作出自己的贡献。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是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柱,更是守护国家安全与长远发展的坚实保障。whrgc027人工智能研究院研究员陈昭昀表示,作为人工智能研究院的一员,他将不断攻坚关键技术,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劲动能。
将个人学术追求融入国家发展洪流
安徽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党委书记汪毅表示,数学科学学院将努力夯实数学基础理论研究,勇于挑战关键领域的“卡脖子”问题,同时以“数”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培养出更多心怀“国之大者”的拔尖创新人才。
“我们要聚焦产业发展需求,积极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为学生提供更具实践性和创新性的学习环境。”安徽大学集成电路学院教授郭小辉表示,新型传感器作为智能感知的核心,其发展紧密契合“十五五”规划对前沿技术与国家战略需求深度融合的导向。
作为一名经济学研究生,安徽大学经济学院徐杨清昕表示,她深刻认识到经济研究前沿就蕴藏于中国经济发展的生动实践之中,未来会聚焦中国经济的现实课题,将个人学术追求融入国家发展洪流,为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经济根基贡献力量。
强化基础研究与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合肥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田晓青表示,在人才培养方面,将致力于培养兼具扎实理论、系统思维与工程实践能力的新工科人才,依托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的学科优势,引导学生面向国家需求,在解决复杂工程问题中锤炼本领。在科学研究方面,继续围绕工业母机、新能源汽车等国家战略方向与区域特色,强化基础研究与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深化产学研用融合,将制度优势切实转化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动能。
作为卓越工程师学院与江汽集团联合培养的研究生,合肥工业大学卓越工程师学院王子康表示,通过学习全会精神,深刻体会到科技自立自强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王子康表示,自己每天往返于实验室和企业车间之间,把课堂理论应用到新能源整车测试、能量管理系统调试等具体项目中,亲身感受到中国制造正向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更加坚定了在工程实践中攻克“卡脖子”技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信心。
以青年喜闻乐见方式展现时代气象
全会提出,发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安徽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23级理论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刘泽坤表示,作为一名理论经济学专业的研究生,深刻认识到这些论述不仅是对宏观发展规律的把握,也是经济增长理论与区域发展理论的有机结合。当前,安徽正积极改造传统产业,并因地制宜发展出不同的新兴产业,比如芜湖成功打造了低空经济产业集群。“我将持续关注新质生产力在不同区域的实践进展,为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质量发展道路贡献自己的思考。”
安徽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22级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本科生茅文颖表示,作为一名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学生,将更加坚定要以专业能力传播中国声音、展现时代图景。“在未来的实践中,我将更加自觉地把课堂所学转化为有温度、有深度的新闻实践,用创新表达传递主流价值,以青年喜闻乐见的方式展现时代气象。”
记者:刘旸 来源:《新安晚报》 2025年10月27日 版次:A02版
原文链接:http://epaper.ahwang.cn/xawb/20251027/html/content_20251027002001.htm
